一定有一条变“垃圾”为“财富”的路!
栏目: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2:19
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 刘青松 刘启梅)近年来,宜都市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,积极探索农业绿色转型道路,逐步构建“还田+还田+收储运”和“五化”利用有机衔接的发展格局,实现了生态经济双丰收。目前,全市秸秆年综合利用量近14.5万吨,综合利用率继续稳定在95%以上。开创了一条节约资源、友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政策引导,筑牢秸秆综合利用基础 为系统推进秸秆综合放牧,宜都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,深入实地调研,广泛听取意见听取群众意见,科学家制定实施方案,优化乡村振兴奖励和政策支持。对收购、储存、使用秸秆50吨以上的集体村,每吨给予50元补贴,充分调动基层参与积极性;在农作物丰收季节,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提供检验指导和技术服务。同时,通过“培训模式+”双轨推进,近年来在市镇两级举办了100多期秸秆综合利用培训班,创建了10多个高效利用模式,实现了技术入户率100%,让农民、群众了解技术、操作技术。系统支持,链链激活。按照“封闭就地、分散收存”的原则,“集中转运、规模化使用”,宜都市构建了“组有堆放点、村有收集站和储存站、乡镇有收集储存中心、市有企业使用设施”的四级收集、储存和使用体系,打通了秸秆从田间到田间再到伤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该市创新推出了“环保超市积分制度”,农民可按重量兑换积分。将秸秆送到指定储存点,积分可直接兑换农资或生活必需品,以凤翔树村为例,每亩秸秆可兑换60积分,相当于实物价值60元,目前该模式已累计兑换物资6600元,形成了“农民受益、资源流通”的良性互动机制。同步推进“秸秆化”,拓展干草增值空间。宜都市围绕肥料、饲料、原料、基料“五化”,推进秸秆利用多元化、高值化,让“废秸秆”变“香饽饽”。目前,全市每年秸秆化肥使用量约10万吨,涵盖还田、“秸秆-饲料-肥料”等多种模式,有助于减少秸秆利用。化肥用量、增效、增加有机质;全市饲料消耗3.6万吨,有效缓解动物饲料养殖资源不足;剩余用于生物质能源、基础材料等新兴产业,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新业态,全市培育了20多家秸秆综合利用网络。布局合理,链条完整。保障和推动机制,使政策落地见效。宜都市将秸秆综合利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。年初出台扶持政策,夏季开始收储,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全程监控指导。每年11月中下旬收储结束后,组织专门工作组到各镇(街道)进行抽查,并按程序奖补结合,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。 2024年2019年,全市共向24户用户发放补贴108.8万元,持续激发市场活力。下一步,宜都市将继续推进秸秆资源高效集约利用,推动产业模式升级碳循环,为提高农场质量、保障粮食安全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坚实支撑,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绿色转型速度。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